財政部部長助理朱光耀,在出席中日韓信用評級論壇的代表在發言中呼吁,亞洲國家應當根據自身國情發展本國的信用評級業,建立民族的評級事業。
盡管財政部官員站位高和視角寬泛——呼吁亞洲國家應發展本國的信用評級業,但筆者覺得,這種建議更像是針對國內信用評級業的發展現狀,而及時且中肯提出的。
因為,目前,有幾家中國監管部門認可的評級公司,大多被外資“染指”。全國信用機構聯席會議堅決發展民族信用評級品牌的決心依然。
隨著境外評級機構,對中國市場的不斷滲透,已顯露出對中國的金融話語權和資產定價權掌控的跡象。雖然目前尚沒有足夠的證據得出評級機構“直接操縱市場”的結論,但其一方面將中國銀行信用定為“垃圾等級”,另一方面高調肯定海外投資者參股中國銀行,有可能間接幫助投資銀行謀取利益。與此同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曾尖銳地指出,標準普爾、穆迪等評級機構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對中國外幣主權以及中資在港上市企業進行評級,每次評級都會引起香港股市震蕩,恒生指數單日下跌幅度曾達500點,類似一場“股災”。
世界經濟發展經驗充分驗證,信用評級在金融市場交易中所發揮的能量越來越強,信用評級的結果已成為籌資者進入金融市場的重要門檻。一旦某個企業、某種債券被評級機構認定為“低投資級別”,那么機構投資者對該企業及債券的投資就會受到種種限制,融資者為此要支付更高的利率,甚至于被拒之于市場大門之外。
因此,筆者以為,財政部官員期望建立國內自己的民族評級事業,則顯得很有必要,且很現實。如果國內評級業樹立起自己的良好品牌,不僅能有效避免國外評級機構對國內金融話語權的掌控,更為重要的是,能有效規避金融風險。就目前而言,要發展和壯大國內的評級事業,樹立良好的品牌效應,至少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由于中國評級業起步較晚,不宜走“市場化”發展路徑,必須走政府引領模式,眼下,當務之急是制定資信評級執業標準,完善信用評級制度,促進資信評級產業和信用產業鏈的形成,以保障國內評級業盡早走上快車道。
其次,借鑒國外經驗。事實證明,國外評級機構評級并非準確及時,前幾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最近發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這些評級機構也都明顯發生很大的失誤。就此,國外大都對評級機構采取強化監管的舉措,譬如,2002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了《薩班斯-奧克斯萊法案》,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就評級機構的地位和作用進行研究;歐洲議會還要求歐盟委員會進行調查,并針對“確保評級公司運轉的透明度”和“國際評級市場過度集中化”等問題提出是否需要立法的建議。我們也應大膽借鑒國外經驗,通過立法的途徑,不斷強化監管。
最后,媒體和專家學者,不要對世界三大評級機構恣意炒作和盲目追捧,不妨對境外評級機構設定市場準入制度,以培植本土民族信用評級機構的生根發牙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