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大家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稍作歸納整理了一下,不外乎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帶有些地域歧視的特點,主要來自上海以外的外地人。有相當一部分外地網友認為,9成上海人認為誠信吃虧,說明至少9成的上海人都有占便宜的傳統心理,這種現象也不是一天了,上海人的精明和市儈是天下聞名的,這次調查,不過是給90%上海市民的不良人品的集中大爆發的來一個恰如其分的注腳而已。有人說,下次再和上海人打交道得小心了,還有一個來自柳州市的網友看了報道后甚至說:“所以哪,上海人的素質歷來是狗不理的!幸好及時看到這警告新聞,我立馬跟我上海女朋友分了!要不然我也會吃虧的!”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6e77d10100jsww.html) - 9成上海人認為誠信吃虧尷尬了誰?_青青子衿_新浪博客第二種觀點主要來自官方,有當地主管部門和有關專家,他們認為,這一問題的出現,主要還是商業領域中的刁民太多。所以才導致了整個社會道德水平下降的整體下降。據該市質監部門對全市20家大型超市開展了專項計量執法檢查,結果發現被檢查的海鮮、肉類、熟食等單價較高的1000件自包裝商品凈含量合格率為68.4%,有的合格率僅在40%左右。上海社會誠信問題問卷調查顯示,中介機構、廣告行業、房地產、食品行業、餐飲服務、藥品、旅游、商業零售和物業管理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市場部門,社會誠信度不理想,成為目前消費領域和市場機制中最不能信任的部門。
第三種觀點相對比較客觀,絕大部分網民認為,愛占便宜固然與上海人的傳統秉性有關,但認為“講誠信吃虧不講誠信占便宜”這個觀點并不只是上海人的專利,也不是買賣人的專利,上海存在的那些不良現象,外地人身上也存在,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種人性的缺陷古已有之。實行市場經濟以后,社會道德總體滑坡,主要是法律和制度建設方面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造成的,所以不應該把整個社會誠信意識的缺乏的板子只打在上海人身上,對唯利是圖、道德水平下降和對不誠信行為懲處不力才是導致社會誠信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
第四種觀點,有相當一部分的基層民眾認為,如今誠信之所以不能在社會上形成氣候,主要是官員沒有做好表率作用,在倡導誠實守信方面,我們國家的傳統道德和相關法律不是沒有提到,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來推行,如果我們的官員和上級部門都不遵守道德,又如何去教育和約束一般的老百姓呢?在2008年國家審計署向全國人大所作的報告中,就披露過包括多個教育部、中科院、稅務總局、廣電總局等21個中央部門在內的中央部門預算執行中存在不實申報冒領資金的問題,金額多達上千萬元,這豈是一般小商小販小百姓所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