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市場上發行股票、債券,它們的經營狀況、盈利能力、償付能力如何?投資者投資這些股票、債券的風險有多大?都需要評級的機構提供更準確信息警示風險,幫助投資者正確判斷和決策
8月初,標準普爾公司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引發了全球資本市場的劇烈動蕩:股市全線暴跌,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大幅下挫,黃金價格猛漲創下歷史新高。市場反應如此“驚心動魄”,信用評級的影響力和“殺傷力”可見一斑。
信用評級是服務于資本市場的中介,主要功能是通過專業化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對證券發行人和證券的信用等級進行評定,解決投資者與發行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為投資者決策提供參考。應該說,信用評級對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合理配置金融資源、保護投資者權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隨著金融市場全球化的腳步加快,信用評級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銀行、投資機構在購買金融產品時,更加依賴于評級機構的評級;企業或國家要在市場上發行債券,也要“仰仗”評級機構的評級。這種依賴,使得占有壟斷地位的主要評級機構“話語權”在握,其影響已經超越債券市場范疇,甚至關系到一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乃至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歐洲債務危機加劇,其背后都可以看到國際評級機構推波助瀾的身影。
面對信用評級引發的市場動蕩,評級機構的公信力遭到質疑,國際上關于加強對評級機構監管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國家呼吁,應當加快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制定更加客觀、公正、合理、統一的主權信用評級方法和標準,使評級結果準確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和信用級別。
對評級機構來說,公信力是其賴以生存發展的“生命線”,也是信用評級的核心價值所在。信用評級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在對他人的信用做出“評估”時,自身的信用也在經受著市場檢驗。一項“評估”結果能否被市場和投資者認可,主要取決于評級機構的公信力如何。
我國評級業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經過20多年的發展,人員隊伍、收入規模大幅增加,業務水平不斷提高,評級品種不斷豐富。評級機構在評級理念、評級方法、指標體系和執業規范等方面進步很大,具備了一定自主發展的基礎。特別是“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積極發展債券市場,意味著信用評級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這么多的企業在市場上發行股票、債券,它們的經營狀況怎樣,盈利能力、償付能力如何?投資者投資這些股票、債券的風險有多大?都需要評級機構提供更準確的信息警示風險,幫助投資者正確判斷和決策。規范發展信用評級機構,是我國金融業改革、開放、發展和融入國際社會的必然要求。